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完善正在加速中国的绿色转型,支持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周一(2024年2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于1月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将于5月1日生效。
"这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法规,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赵英民说。
碳交易使需求方实现减排目标,而供应方则通过参与碳交易获得经济效益。
全国碳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覆盖 2257 家重点排放企业,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51 亿吨。截至去年年底,交易量达 4.4 亿吨,成交额 249 亿元人民币(约 35 亿美元)。
赵英民说,虽然运行平稳,但中国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行业的覆盖面和市场交易的活跃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他说,该条例细化了机制规则,规范了交易行为,确保了数据质量,为中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司法部官员张要波说,该条例具有全过程管理、适度抗风险和问题导向的特点。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张晨表示,立法是碳市场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交易和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他说,与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碳交易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配套财税、评估政策仍有待完善,碳市场只包括火电厂,局限性较大。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占总量的75%。赵英民说,充分发挥市场在碳排放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碳减排成本。
生态环境部于2023年7月开始就一套规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细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鼓励包括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在内的更多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减排经济回报的行业为国家的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业内人士认为,碳金融相关政策有待调整,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也有待完善。
川财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监管鼓励金融服务向低碳转型延伸,企业应抓住机遇,开发相关金融产品,有效盘活碳资产。
本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以新华网发布的英文原文为准。